查看: 671|回复: 0

[网赚资讯] 传罗辑思维拟融资9.6亿 知识付费是不是好生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逻辑思维拟融资9.6亿元的消息近日曝光,财务数据披露,罗辑思维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和3805万元,本以为会遭遇规模瓶颈的知识付费拥有如此业绩让外界大跌眼镜。但鉴于罗辑思维IP效应较强,苹果抽成与政策监管尚未明悉的情况下,罗辑思维的成功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商榷。

  资本认可

  完成B轮融资21个月后,业界风传罗辑思维拟融资9.6亿元,投资方名单上新增了腾讯和红杉资本等大佬。相关文件披露,本轮融资为罗辑思维Pre-IPO轮融资,估值目前预计约为70亿元,本轮新股增发规模预计为3.7亿元,老股转让规模预计为5.9亿元,本轮共同投资者包括腾讯、红杉资本、英雄互娱等机构。

  如果消息属实,这是罗辑思维在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启明创投、合一集团和正心谷创新资本领投的1.32亿元B轮融资后再度被资本加持。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否认了相关信息,称公司只是“被上市”,却并未正面否认公司业绩。根据相关文件,罗辑思维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一季度营收分别为1.59亿元、2.89亿元及1.5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和3805万元,对应净利率分别为11.7%、15.5%和25.2%。

  这是资本对罗辑思维运营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和“得到App”两大产品的褒奖,也是资本对知识付费模式的肯定。据不完全统计,获得融资的知识付费类企业还有简书和荔枝微课,前者于今年4月完成4200万元的B轮融资,后者同期获得A轮千万级美元融资。去年喜马拉雅、知乎、分答、微博问答和小鹅通亦均得到过资本支持。

  在移动付费渠道普及、付费意识被逐渐激发的交叉点,知识付费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证明着自己的价值。根据互联网女皇最新的《互联网报告》,中国网民越来越愿意为网络游戏、在线直播、在线视频等娱乐内容买单,这被认为是付费内容崛起的重要信号。

  此前有媒体报道,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根据多家知识付费平台数据及多项报告估算,截至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00亿-150亿元左右。2017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300亿-500亿元。华菁证券则预计,到2020年国内约有2亿元潜在付费人群,按付费率45%,360元ARPU值(每用户年平均收入)计算,年收入规模约320亿元。

  “2016年成为知识付费元年”的论调进而被公认,也是从去年起,知乎、得到、分答、微博、果壳、喜马拉雅甚至36氪和虎嗅等都前后杀入知识付费,该领域的变现手段也日益丰满,包括专栏订阅、付费课程、有偿问答、内容打赏和线下社群等

  产品退烧

  几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付费成为“码农”和意见领袖们体面的生存依靠,且让人侧目的成绩不少,如去年罗辑思维推出的付费订阅商业知识服务类内容产品《李翔商业内参》,每周更新六次,年费199元,该产品不但被柳传志、马云和雷军背书,产品首位订阅用户,马云还特意为之准备了60秒的推荐语音。

  《李翔商业内参》上线当天订阅数超1万,订阅额超200万元,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收获近10万用户。喜马拉雅上的付费产品如《好好说话》、《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也收纳大批拥蹙。《好好说话》售价198元,《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售价为199元,两款产品播放人次分别为4878.2万次和214.1万次。此外,蜻蜓FM与高晓松联合出品的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也为近期付费内容的爆款,矮大紧指北官方微博显示,该节目上线仅一个月,付费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人。

  与产品一起处于上升期的还有知识付费平台,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6年春季App实力榜数据,3月喜马拉雅月度活跃用户为2089万,知乎月度活跃用户数为753.4万,以上两平台的同比增长率在网络音乐App和数字阅读App行业中均居高位,分别为139%,同比增长127.2%。

  不过,质疑在付费内容大势下悄然滋生,导火索来自于付费内容的复订率谜团,两个月前罗振宇宣布《李翔商业内参》更名为《李翔知识内参》(以下简称《内参》),由付费转为免费产品。“请不要再纠缠续订率的问题了,这是在质疑我们行骗。”罗振宇对媒体解释,他把得到的产品构想比做酒店经营,入住房间收费,但早餐、游泳池、健身房是免费的。订阅专栏是房费,而《内参》则是酒店的免费项目。

  有人说这是罗振宇的“狡辩”,有人认为这是内容运营不必非付费不可的表现,从“本季《内参》由知识赞助商——全新BMW 5系特别赞助”即可见知识运营的多元方向。

  “可以说头部内容质量还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更多的中尾部内容质量让人很难恭维。”内容付费用户王声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有不少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有很多还存在抄袭、不专业的情况,标题党严重。”

  另有用户曹溪表示,“教授技巧类的内容在收听的时候真的是觉得超值,感觉听完几节课胜过读几年专业课,实际操作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差得远呢”

  对此,知名互联网评论人阑夕有同感,他认为软知识偏向于抽象性,属于知识以及学问的适伸,并不能直接作为实操工具使用,反之亦然。“硬知识销售受窘,软知识市场则没有这般尴尬。”

  前景未明

  相比于可以自控的内容质量问题,政策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更让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头疼。上周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考虑允许用户向原创作者“打赏”时,不再强制通过App Store的“应用内购买”机制进行,这对苹果而言意味着放弃30%的抽成,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则是付费渠道的疏通。

  这并不是内容付费产业遭遇的首个政策门槛,分答的“假死”经历想必让同行玩家们记忆犹新。这种深刻来自于分答的瞬间爆红,王思聪等众名人的追捧,来自于上线3个月就消失的反差,还来自于长达47天的销声匿迹。

  虽然分答对于关停与回归并未给出具体原因,但仅剩下职场、健康和科普三项境遇让业界认为多为政策层面的干预。易观分析师马世聪就曾直言,分答的暂停服务不只是技术问题,如果只是进行版本和功能的更新换代就不会直接停掉服务,需要经过一个半月的整顿也可能与内容监管方面有关。

  从目前的内容付费产业特点来看,该领域玩家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PGC)和用户生产(UGC)的内容供用户购买。其中PGC模式以得到、喜马拉雅为代表,平台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把关,UGC模式则是分答、简书等平台为代表,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从模式上看,UGC模式更容易引发政策监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知识变为产品和服务时,同样任重而道远。它与实物商品和视频等文化产业一样,需要运营、需要避免同质化、需要规避政策风险,同样需要时间。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372556960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青年创客,值得信赖!
青年创客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青年创客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青年创客

GMT+8, 2024-11-24 00:35 , Processed in 0.367313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