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8|回复: 0

[建站] 从编辑到P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前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一位网站频道编辑,向我咨询转型PM的可行性。他问道:“你觉得做媒体和做产品,以前一样么?未来一样么?”并希望我为此写一篇日志。

话题很有趣,我也乐意就此写点什么。遗憾的是,编辑转产品的成功概率却是不高的,就我的经验来看,存在四个障碍。

1、傲慢

媒体工作需要捕捉阅读的共性,即“大家都爱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忽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阅读的共性并不难掌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判断上的主观倾向,即“我推荐给你的就是好的”,对自己的构想过分自信而验证不足,尤其轻视观点不同的用户声音,觉得那是少数派,或是不智之言,不值得看重。

这种思维模式在产品工作中是非常危险的。媒体阅读本身是一个轻交互的用户行为,变数相对较少,重视感染力而不是个性化,但到了更复杂的应用情景,个性化的倾向会指数级增加。换句话说,当你自信代表了大多数人的产品需求、产品习惯的时候,也有可能你才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派,必须通过专业的需求调研来验证其结果。然而在媒体工作中,研究需求与竞品的时间往往不超过5%,转型后也积重难返。

我的许多媒体同行,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职员,在谈论产品的时候普遍存在这一问题。总想拿点什么东西出来吓用户一跳。这还是做报道,做专题的思路,强调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然而这些判断并不是建立在市场分析之上的,既没有丰富的数据支撑,更没有大量的一手用户案例论证,就是一拍脑袋,蹦个灵感出来。因为我了不起,我敏锐我深刻,所以我的见闻一定有代表性,想法一定比别人好。下意识里排斥细致扎实的需求调研,觉得那是体力活,靠自己的头脑就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2、逻辑

媒体有媒体的逻辑,产品有产品的逻辑,后者更接近技术逻辑。媒体逻辑往往强调,这个道理是讲得通的,有说服力的;而产品逻辑则会考虑,这个设计会引发一系列什么样的后果。或者更形象点解释,媒体逻辑是就事论事的逻辑,把这个观点讲圆,讲通就可以了。产品逻辑却重视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观点放到一整个产品生态环境中去,考虑和它关联的数十个产品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不同用户情景引发的多个分支路径。

两种逻辑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转来换去,殊为不易。从媒体转产品工作的话,单单是理解每个产品生态环境中包含的无数产品点,就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比起抓重点,抓共性的媒体工作,真是头痛欲裂。

3、浪漫

好的媒体人都有点浪漫情结,这是好事,衍生出更多的创造力与激情。但把浪漫情怀带到产品工作中去就变成了坏事。产品项目更接近工程项目,讲究务实性,讲究严密论证。可是人一浪漫起来啊,就容易自己感动自己,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记得4年前,内容部门发起了一个超恐怖的产品项目,一听就傻眼了,人Google都没能做好。我含蓄地表达了对可行性的质疑,同僚淡然答道:“不要畏难,这个事情是很有价值的。”语气类似于“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此后来来回回断断续续折腾了一年多,产品还是一点可用性都没有,只好放弃。

同样是4年前,一位媒体同僚跟我感慨说,咱们有幸生在这个互联网勃起的大时代,天下英雄出我辈。四手相握,热血沸腾。后来我转型产品,他一直在做媒体,我们都折腾了不少产品项目,越浪漫的死得越惨。在不断的挫折中才发现,缺乏实证态度,高呼革命口号的浪漫实乃一剂毒药。你追求天翻地覆慨而慷么?最后头破血流创可贴。回忆起当初和他那一席对话,觉得自己荒唐得紧,浅薄得紧。

只是涉足产品领域一两年,一直浪漫,浪漫至死的媒体人,我也见过。败绩累累仍痴心不改。有次打交道的时候我曾跟他讲,你这构想,世界各国均无成功先例,并分析不能这么做的种种原因。随后得到回复,别人都做不出来,难道我也做不出来么?

另有一些媒体同僚,常问我这个项目能不能做,那个项目能不能做。答,必死,并解释各种原因。观其脸色不悦。再往下谈,他们并不能回击我的观点,只是傲然道,我们家大业大,难道就折腾不出来一点响动么?

你们行,你们就上嘛。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不能预见执行中的关卡难点,而是用愿景与勇气去驱动的浪漫,哀哉。即便被捧上神坛的马云,在这个坑里也摔过不少跟头,一拍脑袋,高举高打又惨淡收场的事儿何止十件。相比起极少数成功案例,这些失败案例更值得分析,只是浪漫主义者不屑于去看罢了。BlingBling的市场传奇在灼烧着他们。

4、懒散

用懒散作为小标题,有点过了,但姑且这么叫。更准确的描述是,媒体人通常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并乐意做一些用智力来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这事儿别人得做8小时,我3小时就完成了,又快又好,得意洋洋。

可惜产品工作中,不能用智力来提高效率的事情很多,又没法分给别人,自己只做“激烈的脑力活动”。结果就容易挑肥拣瘦,回避“粗活”,最后事情只做一半,到处都是短板。方案既不严密可靠,实现上也是漏洞百出。

此外,产品工作的强度远远超过媒体工作,任务琐碎,加班量大,习惯了“又快又好”的媒体人自然难以接受,也不适应繁琐并且不停变动的任务编排——如同单线程与4线程之间的对比,难免手忙脚乱。尤其是8小时工作惯了的媒体主管,有几个能吃下来这苦头?

我自己做了5年多的媒体,又转型产品3年,直到转型的第二年,才算是真正转了过去,很不容易。以上的四个障碍,前三点感同身受,也深受其苦。这未必是媒体人独有的毛病,很多原生产品人也犯,但媒体人必定发作得特别厉害,治愈不易——我也不敢说已经完全纠正过来。故而同样从媒体成功转型产品的人凤毛麟角,反倒从视觉或技术角色转产品角色的成功率会高出许多。

即便如此,仍不断有老同事问我,从媒体转产品可以吗?怎么转比较好?

我叹了口气,告诉他们一些方法。

1、每天看20条以上的互联网新闻,并订阅三五个大更新量的互联网博客,逐条细看一个月。随后再订阅二三十个博客,有选择地精读,常年坚持风雨无阻。

2、浏览新闻一个月后,选择一个自己主攻的细分产品类型,比如空间、微博、问答、点评、团购、LBS等等,找到该领域国内的一两个领先者,国外的一两个领先者,泡进去玩。必须以纯粹的用户角色去泡,去交很多朋友。

3、对于自己选择的产品类型,建一张excel表格,找出十来个关注对象,把它们的产品点拆分开来,记录你的研究心得与版本动态。每周更新一次。

这样坚持做下来三个月,对于能不能转产品,该怎么转,自己心里大致也有个数了。哪有什么良师,掌握好的自学方法才是王道。

文章作者:纯银

文章来源:坏脾气的小肥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372556960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青年创客,值得信赖!
青年创客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青年创客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青年创客

GMT+8, 2024-11-26 07:47 , Processed in 0.210333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