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条新闻,说日本作家竞相写微博小说。一位名为辻仁成的作家所撰写的《喃喃自语的人们》,连载三周来,“跟随者”已近万,被评论家评价为“也许是辻仁成的最高杰作”。但辻仁成却指出,微博小说的流行可能只是“一过性”的,随着下一种新媒体的登场,无数的喃喃自语会像泡沫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和手机小说所潜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不同,微博小说可能会因为形式与概念上的新鲜而引起一时注意,但终归避免不了成为一种“短命文体”。这么说是因为自诞生以来,微博小说就存在着天生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包括它的呈现形式—语录体。毫无疑问,语录体是微博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它讲究在140字的篇幅以内,有头有尾地叙述完一条信息,并且表达观点或倾向,而情节的延续性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微博小说的语录体无疑是对小说情节延续性的巨大破坏。
此外,微博小说的碎片式结构,也会使其失去生存根本。除非跟随者、关注者、“粉丝”只订阅一位作家的微博且形成连续性阅读,才能够明白作家的微博小说立意在哪儿、人物性格是什么、情节发展怎样。而事实是,绝大多数微博读者的关注和订阅对象,不可能只是一位作家。他们的微博首页上,会出现其他亲朋好友、名人明星、单位机构的微博信息,在各种内容构成的信息洪流里,微博小说本来就呈现的碎片式结构,更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再退一步说,即便读者通过单独订阅或文档整理的方式,拥有了相对连贯的微博小说内容,但由于受阅读平台或阅读时间限制,也不会像阅读纸质小说或网络小说那样,从容地去了解和感受小说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微博小说如同百货公司里摆满各种物品的格子架,单独关注某个格子里的物品,会知道那个物品是什么,但别想搞明白每个格子里放置的物品是什么,更别想弄清楚这些物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微博之所以流行,概因它迎合了现代人信息焦虑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自己身边及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得到了一种信息满足。所以,微博虽然不是小说的肥沃土壤,却可以是发表评论的绝佳地盘。一句极具概括性的总结,一种犀利独到的观点,都可以快速引起共鸣,以这种共鸣为动力催生的“转发”行为,也会使得个人的发现成为集体的声音,从而达到制造舆论的效果。而参与舆论制造带来的快感,也会让每个微博用户更加乐此不疲—这一点,是阅读微博小说所永远不能带来的。
除了小说之外,其他文体似乎在微博上生存得很好,比如评论、杂文、诗歌等。因为这些短小文体,都很适合摘录、切割、改编、传播。我曾看到一些诗人把自己写的句子放到微博上,每每都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与转发,这是因为,短小而精美的句子,总是那么容易击中人心。这也说明,微博是“魔鬼词典”的盛产地,但不是诞生小说的温床。
微博在国内开始流行时,曾有出版社敏锐地发现了它的价值,推出了收录精彩微博的图书。但据我所知,这类图书并没有畅销。微博图书其实和博客图书遭遇到了同样的境况——既然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读到,何必再多此一举买书呢?微博写作与出版都难成大器,这么说不是对微博有偏见,而是微博的性质注定了它只是信息与情绪的集结平台,而非思考与创作的世外桃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网络版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